2023第四届陆家嘴类器官论坛暨《Cell Organoid》创刊启动仪式在沪举办

  来源:网络  2024-01-05   阅读: 1565

12月29日,由上海礼升生物主办的2023第四届陆家嘴类器官论坛暨《Cell Organoid》 创刊启动仪式在上海黄浦江畔圆满举办。

随着类器官技术与相关科研的发展提速,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肿瘤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的转化应用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次论坛聚焦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来自著名出版社、大学、医院、投资机构及自媒体的专家、学者、投资人齐聚一堂,围绕类器官科研进展及应用前景展开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共同探讨类器官行业发展趋势及产业创新潜力。

全新类器官学术平台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上海礼升生物联合创始人蔡春晖担任论坛主持人,欢迎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业人士分享在生物医药发展中的经验和见解。

(图:上海礼升生物联合创始人蔡春晖)

(图:上海礼升生物联合创始人蔡春晖)

《Cell Organoid》创刊编辑、上海礼升生物创始人韩欣欣博士进行了欢迎致辞,并在《自带免疫微环境的肿瘤类器官与药敏筛查》的主题分享中表示,通过卵巢癌类器官对不同药物及组合处理展现出较强异质性,以及皮肤类器官个体差异和药物反应有相关性的数据展现,可以有效证明,礼升生物的类器官培养方式高效保留了肿瘤样本中的免疫微环境,并且更加适用于个性化治疗的临床药敏筛查。

(图:《Cell Organoid》创刊编辑、上海礼升生物创始人韩欣欣博士)

(图:《Cell Organoid》创刊编辑、上海礼升生物创始人韩欣欣博士)

清华大学出版社张莉主任为《Cell Organoid》创刊作了致辞。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学术出版机构,努力构建多样化的学术期刊群,与世界一流出版机构对标,提升国际话语权,打造数字化平台,并在新时代不断前进。

(图:清华大学出版社张莉主任)

(图:清华大学出版社张莉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加拿大双院士李晨钟带来《集成生物传感器的器官芯片》的分享,探讨了集合生物传感平台用于医疗诊断、监测和治疗中,如何结合细胞成像,药物筛选等,推动器官芯片的发展达到新高度。

(图: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加拿大双院士李晨钟院士)

(图: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加拿大双院士李晨钟院士)

《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从期刊载体、产业转化、科研成果、资本投入四个方面,对于当前国际上的类器官学术研究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深入介绍,并提出这四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科研促进产业化的同时,以产业化反哺科研成果。

(图:《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

(图:《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

(图:《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

(图:《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

(图:《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

论坛同期举行了《Cell Organoid》创刊仪式。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加拿大双院士李晨钟,清华大学出版社张莉主任,孟瑶,王倩,《Cell Organoid》执行主编&创刊编辑Libra Lou,北京大学王凯教授,生物世界主编王聪,《Cell Organoid》创刊编辑、上海礼升生物创始人韩欣欣等剪彩嘉宾共同为新刊揭幕。

(图:与会嘉宾为《Cell Organoid》揭幕)

(图:与会嘉宾为《Cell Organoid》揭幕)

科研+产业化并进共话类器官产业创新

作为飞速发展的朝阳行业,近年来我国类器官技术研究不断迎来突破,多项政策指引、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专家共识相继发布,为推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在我国健康发展和临床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及医院的专家学者带来了10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为参会嘉宾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盛宴。

北京大学王凯教授通过寻找关键转录因子,利用基因编辑等前沿科研手段,开发出血管化类器官,并且对其的一部分功能进行鉴定,还建立了和血管疾病相关的类器官药物筛选平台。

(图:北京大学王凯教授)

(图:北京大学王凯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冷泠教授着眼于罕见性皮肤病,构建出具有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皮肤类器官,并重点介绍了类器官在研究疾病的发育过程,以及致病机制上的重要应用方向。

(图:北京协和医院冷泠教授)

(图:北京协和医院冷泠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向阳飞教授利用多能干细胞,建立出能够模拟不同大脑部位的脑类器官,并且建立了丘脑特异类器官,成功在体外展现了能够展现大脑功能和发病机制的潜力。

(图:上海科技大学向阳飞教授)

(图:上海科技大学向阳飞教授)

天津大学李晓红教授提出脑类器官智能复合体的构建,通过BT-TI(biology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融合产生最具有潜力的大脑模型,展现科学应用前景。

(图:天津大学李晓红教授)

(图:天津大学李晓红教授)

重庆大学雷明星教授致力于通过类器官模型从形态相变的角度研究自组装皮层结构,并分享了氧分压差驱动皮肤类器官平面化的相关研究成果。

(图:重庆大学雷明星教授)

(图:重庆大学雷明星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峰主任分享了干细胞治疗ARDS的希望和挑战,并分享了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吸入性烟害的损伤修复研究。

(图: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峰主任)

(图: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峰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逸群研究员介绍了感觉系统类器官的发展现状,并分享了以类器官为研究模型发现的嗅黏膜类器官再生调控机制。

(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逸群研究员)

(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逸群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刘熙秋教授分享了转移型肿瘤类器官的体外高通量构建应用,并希望在个性化医疗中能够以此模型发掘药物靶点与鉴定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图:华中科技大学刘熙秋教授)

(图:华中科技大学刘熙秋教授)

北京大学李瑞利教授介绍了类器官在环境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图:北京大学李瑞利教授)

(图:北京大学李瑞利教授)

上海大学刘晗研究员介绍了外囊泡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进展,希望以肠道类器官模型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探索类器官外囊泡在临床上的应用,用于复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图:上海大学刘晗研究员)

(图:上海大学刘晗研究员)

为推动类器官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应用,进一步加速类器官产业化的进程,大会同期举办了产业投资论坛。

来自德美化工与高林资本的邱伟先生分享了产业投资者视野中的硬科技发展趋势,并提出技术的突破需要软硬结合,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着眼于硬突破,基础的材料、能源和算力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对于产业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关键的驱动作用。

来自孚腾资本的郭宇波先生介绍了2023年国内市场的投融资市场概况,并分不同的地区行业作了深入的分析。

(图:孚腾资本郭宇波先生)

(图:孚腾资本郭宇波先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曹鑫研究员介绍了《The innovation》期刊的创办和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刊物未来主要关注的学科方向。

(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曹鑫研究员)

(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曹鑫研究员)

首都医科大学王继教授介绍了类器官在新兴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提到如何综合利用类器官和生物监测等方法,全面评估新兴污染物如塑料颗粒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图:首都医科大学王继教授)

(图:首都医科大学王继教授)

在圆桌会议上,“生物世界”公众号主编王聪介绍总结了2023年类器官相关研究在顶级刊物上的发表情况与主要研究内容,并展望了2024年的学科发文环境。

(图:“生物世界”公众号主编王聪)

(图:“生物世界”公众号主编王聪)

王聪、韩欣欣、曹鑫、李晨钟、邱伟、楼颖、王凯等嘉宾围绕期刊发展的路径、类器官学科进展与临床研究结合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图:圆桌论坛)

(图:圆桌论坛)

类器官技术的研究创新与产业发展是多方关注的重点议题。《Cell Organoid》的创刊为中国及全球类器官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并为行业前沿成果交流、政策沟通搭建了桥梁。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上海礼升生物未来将继续致力于类器官研究与应用创新,并为广大研究者、从业者创造更多交流机会,着力类器官前沿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齐头并进,共同筑牢产业根基,构建良性发展的类器官产业生态。

(来源:News快报)

相关文章